六、中国价值传统与经济学的人文转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六、中国价值传统与经济学的人文转向

我们以上讲的是中国价值传统的形成和现代转型,以及新的价值革命的方向和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中国价值传统对中国政治经济学建构的意义。

经济学是科学吗?我们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科学,但是有几位大的思想家认为经济学不是科学。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否认科学主义对经济学影响极深。我们看看经济学的科学化过程:第一步是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人是理性人,但人还有感性的一面。亚当·斯密把理性和感性分开,写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采用的是理性人假设,后者采用的是感性人假设。通过这种分离,亚当·斯密把经济学变成片面的理性科学。第二步是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分开。我们知道在亚当·斯密时代还有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但是到了李嘉图时代就把历史方法抛弃了,以逻辑方法和抽象方法为主。这以后英国古典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而后出现一个德国历史学派。德国历史学派重历史但忽视逻辑。历史学派衰落之后就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代。像门格尔,一方面要为理性分析辩护,另一方面要极力清除历史学派的影响。这样,历史就再一次被抛弃了。第三步是实证主义统治。休谟将实证与规范分开,由此经济学变成实证科学,经济学作为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价值不断被祛除的过程,价值判断、道德伦理等完全被赶出了经济学。第四步是经济学的数学化。“万物皆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西方经济学将数学化发展到极致,不仅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分析,连人的感情都可以计量了,婚姻、家庭、子女都可以数学化。

现在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看经济学和人文的关系。前面的设问是:经济学是科学吗?现在我们重新设问:经济学是人文的吗?

我们没有时间来梳理人文主义的历史。这里,我们仅仅提出人文可以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人文之“人”,一个是人文之“文”。

我们先看人文之“人”。人文之人是本体意义上的,说的是人与物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构建,首先要解决人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也就是人本还是物本的问题,也就是经济学是人的经济学还是物的经济学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基本是物的经济学,讲资源配置,讲资源配置的效率。马克思主义不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马克思曾经讲过:“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长期以来,理性主义压制了人的感性方面,西方经济学从理性人假设出发,走向科学主义,并导致了种种矛盾。中国经济学的重构,就是要实现人文转向,首先要将经济学建立在“现实的”人性基础之上。

其次要解决经济学人性假设问题。人不单纯是理性人,人不但有理性,还有感性,还有信仰,人是理性、感性和信仰三维结构的。如果没有感性,就没有伦理;如果没有信仰,就失去了一切的追求和目标。所以,经济学要解决人性假设问题,不能仅仅将人假设为理性人。

最后,经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