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品格:实(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品格:实践与创新

总结这个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明显特征是:

1.政治决定、实践先行

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对外开放这个政治决定的大前提。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决定,这个政治决定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对世界大势有以下清醒认识:他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应当改变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这是我们党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国际环境。他还认为,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世界市场如果只在发达国家兜圈子,将很有限度。这是中国可以实行对外开放的国际条件。同时他还认为,在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情况下,封闭孤立地奋斗竞争不过它们,要靠开放政策打开出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方式。我们党敏锐地洞察了这一世界大势的变化,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到了“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随后党的领导人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当顺应潮流、趋利避害。这就为我国继续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新的认识依据。因此可以说,对外开放的政治决定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形成的政治基础和前提。

同时,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是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它要解决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发展、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这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是解释和验证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很大不同。粗略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与时俱进的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开放型经济理念开始酝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深化外贸、外汇体制改革,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货物出口贸易,争取更多外汇收入;吸引境外资金和技术,创办“三资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并进而完成从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江、沿边的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

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迈上了2000亿美元大关,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成长,我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已经形成,并能够连续创造贸易顺差(见表1)。199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到80%;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29.5%,开始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首次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1990—1994年间,外贸企业第二轮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完成,对外贸企业的财政补贴已基本取消,外贸企业已基本成为市场主体,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外汇调剂市场已演进为全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原先的双重汇率已变为单一汇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导向特征已基本形成。

表1 1990—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货物)情况

注:表中出口、进口、差额、外资企业出口的单位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中国统计年鉴》各有关年份。

第二个时期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前的十多年,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开放型经济这一理念不断被充实、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除了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外,重点是围绕中国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了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的新举措,以便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个时期为适应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建立的要求,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以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把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新的重大实践课题引入了开放型经济的理念之中。

这个时期,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平均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低至2006年的9.9%;取消了进口非关税壁垒,全面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2004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明确将外贸经营权的获得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并删除了关于经营资格条件的要求。这个时期中国的外经贸法律法规与wto基本规则接轨,为提高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中国政府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服务业的开放中,中国承诺开放100个服务业领域,占wto分类的服务部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