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目标是湖南,分两路兵,第一路推曹锟为主帅,率军由京汉路南,经湖北攻湘北。第二路推张怀芝为主帅,率军由津浦路南,经江西攻湘东。两路兵力,总计六万人,奉军独两万,直隶、山东、安徽各一万,山西、陕西都是五千。开以前,由曹锟领衔电请北京政府明令讨伐西南。
此外,田中对冯、段不和也表示了严重的关切。这些形,都由梁士诒用密电告知叶誉虎,再经过徐树铮,转达段祺瑞,促成了对西南用兵的实际行动。
其时冯国璋的密使,正与西南实力派在谈和,所以战况一度沉寂。但终因冯国璋的游移寡断,失去了妥协的时机,战火复起。皖系亦就大唱武力统一的调,表示决不妥协。冯国璋和战两难,退失据,大狼狈,迫不得已亲自去看徐世昌,并且事先约了段祺瑞、王士珍一起会谈,表示要到各省去视察,当面跟直系各督军恳谈,以便消除隔阂。
大隈阁,声名狼藉。继袁世凯魂归洹上以后,大隈亦于十月九日在元老、贵族院、在野党的一致攻击之而垮台。继任者为寺正毅元帅。州阀的势力,终于又抬了。
这样,就必须在中国军阀中找一个对象,加以扶植。田中在复辟之前,曾作了一次中国大陆南北的旅行,初步目标看中张勋。及至到了徐州一谈,大失所望,张勋本不能办大事,而且也难以控制。于是目标转向段祺瑞,“厂起义”,段祺瑞的声望益隆,更定了日本军的信心。
去李必从倒王手。倒王不难,问题是哪里去找一个能教冯国璋动弹不得的阁总理?数来数去,除去徐世昌再无别人。
原来由大隈到寺,对华政策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一方面固然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教训,看中国民气不可侮;另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原因是,俄国发生剧烈变化,沙皇既被推翻,日俄四次密约,便都落空了。
寺阁的陆相大岛健一,不甚事。军事方面由致力于“在乡军人会”、在陆海军皆人望的参谋总田中义一负主要责任。梁士诒跟他是旧识,他亦知梁士诒在中国通界是实际上的首脑,在日本当前对华政策中,为必须拉拢的人,所以在“料亭”中,偎依着艺,与梁士诒款款谈,显得相当诚恳。
整理之,则倒王,外则去李。因为大总统是无法公然驱逐的,否则便成了造反,不是“革命”二字所能掩饰的。所以唯有“架空”之一法,外而除去江苏督军李纯,而推倒总理王士珍,冯国璋便只剩“大总统”一个虚名了。
因此十二月十六日,明令发表曹锟、张怀芝为第一、二路司令,隔了两天,又特派段祺瑞为“督办参战事务”。曹锟派第三师师吴佩孚,张怀芝派山东暂编第一师师施从滨,分别领兵循京汉、津浦两路,南攻湘。
日俄战争的结果,俄国虽败而“不割一寸地,不赔一卢布”,日本实在是“惨胜”。因而改弦易辙,与俄国“化敌为友”,在一九○七年——光绪三十三年,订立《日俄密约》,划定南北满界线,派分中国东北的权利,合力排斥第三者侵。以后在一九一○年、一九一二年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密约,双方伸展势力范围至外蒙边界,划分蒙古为东西两分,各不侵犯。到得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复有第四次密约。但不久爆发俄国革命,不但这一次密约成为废纸,以前的三次密约,亦将失其法律上的效力。
王士珍自然不会表示意见,徐世昌与段
这时北洋在无形中已经“分家”,以地域而分为直、皖两系,直系冯国璋,皖系段祺瑞。论势力当然是皖系占上风,所以徐树铮密谋打倒冯国璋,创造一个中外古今所未闻的新名词,叫作“整理政府”。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一页继续阅读---->>>
为山县所支持,从西园寺组阁的桂太郎,因此辞职。但州阀的势力虽遭挫折,受益的却是一向与州对立的萨阀,元老们推荐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组阁。不久爆发了海军贪污事件,山本垮台,由大隈重信接任首相,总算有了一个名义上的政党阁。
田中很坦率地表示,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因为段祺瑞越,对日本越有用。当然段祺瑞必须跟日本“充分合作”,是他取得经济、军事上“援助”的一个先决条件。
于是“小徐”打算说服“老徐”,暂且委屈,将来捧他继冯而为大总统,作为报答。这个想法,多少是一厢愿,徐世昌岂是除了袁世凯,肯屈居人的人?但冯国璋却有些着慌了,赶对段祺瑞作了让步。
,提“打倒阀族,拥护宪政”的号,结果演变成一场暴动。
如果是改朝换代,新政府当然继续承认国际条约上的义务,但日本军接到驻俄武官荒木贞夫、小畑四郎等人的报告,懔然于“布尔什维克”与日本的国,绝不能相容,必须加防备。因此,对俄政策作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第二次大转变:军希望能利用中国的军队,联合防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