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大德寺纳豆即咸豆豉,泽庵渍即福建的黄土萝卜,蒟蒻即四川的黑豆腐,刺即广东的鱼生,寿司(《杂事诗》作寿志)即古昔的鱼鲊,其制法见于《齐民要术》,此其间又有文化通的历史,不但可吃,也更可思索。家宴集自较丰盛,但其清淡则如故,亦仍以菜蔬鱼介为主,豚在所不废,唯多用其瘦者,故亦不油腻也。近时社会上亦行中国及西洋菜,试之则并不佳,即有名大店亦如此,盖以日东手法调理西餐(日本昔时亦称中国为西方)难得恰好,唯在赤坂一家云“茜”者吃中餐极佳,其厨师乃来自北平云。日本之又一特为冷,确如《杂事诗》注所言。宿供膳尚用饭,人家则大抵只煮早饭,家人之为官吏教员公司职员工匠学生者皆裹饭而,名曰“便当”,匣中盛饭,别一格盛菜,上者有鱼,否则梅一二而已。傍晚归来,再煮晚饭,但中人以之家便吃早晨所余,冬夜苦寒,乃以苦茶淘之。中国人惯火的东西,有海军同学昔日为京官,吃饭恨不,取饭锅置坐右,由锅到碗,由碗到,迅疾如暴风雨,乃始快意,此固是极端,却亦是一好例。总之对于中国大概喜恶冷,所以留学生看了“便当”恐怕无不痛的,不过我觉得这也很好,不但是故乡有吃“冷饭”的习惯,说得迂腐一,也是人生的一小训练。希望人人都有“吐斯”当晚心,人人都有小汽车坐,固然是久远的理想,但在目前似乎刻苦的训练也是必要。日本因其工商业之发展,都会文化渐以增,享受方面也自然提,不过这只是表面的一分,普通的生活还是很刻苦,此不必一定是吃冷饭,然亦不妨说是其一。中国平民生活之苦已甚矣,我所说的乃是中的知识阶级应当学吃苦,至少也不要太讲享受。享受并不限于吃“吐斯”之类,大烟娶姨太太打麻将皆是中享乐思想的表现,此一病真真不知如何才救得过来,上文云云只是姑妄言之耳。
六月九日《大公报》上登载梁实秋先生的一篇论文,题曰“自信力与夸大狂”,我读了很是佩服,有关于中国的衣住的几句话可以引用在这里。梁先生说中国文化里也有一分是优于西洋者,解说:
“我觉得可说的太少,也许是从前很多,现在变少了。我想来想去只觉得中国的菜比外国的好吃,中国的袍布鞋比外国的舒适,中国的室园林比外国的雅丽,此外我实在想不有什么优于西洋的东西。”梁先生的意思似乎重在消极方面,我们却不妨当作正面来看,说中国的衣住都有些可取的地方。本来衣住三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分,因其习惯与便利,发生好的,转而成为优劣的辨别,所以这里边很存着主观的成分,实在这也只能如此,要想找一绝对平直的尺度来较量盖几乎是不可能的。固然也可以有人说,“因为西洋人吃,所以兄弟也吃。”不过在该吃之外还有好吃问题,恐怕在这一上未必能与西洋人一定合致,那么这吃的兄弟对于也只有信而未至于耳。因此,改变一生活方式很是烦难,而了解别生活方式亦不是容易的事。有的事在事实并不怎么愉快,在理上显然看是荒谬的,如男拖辫,女人缠足,似乎应该不难解决了,可是也并不如此,民国成立已将四半世纪了,而辫发未绝迹于村市,士大夫中赏金莲步者亦不乏其人,他可知矣。谷崎一郎近日刊行《摄随笔》,卷首有《翳礼赞》一篇,其中说漆碗盛味噌(以酱作汤,蔬类作料,如茄萝卜海带,或用豆腐)的意义,颇多妙解,至悉归其故于有人,以为在好上与白人异其趣,虽未免稍多宿命观的彩,大却说得很有意思。中日同是黄的蒙古人,日本文化古来又取资中土,然而其结果乃或同或异,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清时不取雅片,又何以嗜好迥殊耶。我这样说似更有沉的宿命观,但我固钦日本之善于别择,一面却亦仍梦想中国能于将来涤此诸染污,盖此不比衣住是基本的生活,或者其改变尚不至于绝难欤。